昨天和孩子讨论关于语文的阅读理解, 发现孩子对语文的学习陷入了一种误区, 也有可能是老师没有说明白, 或者出题的人的题干让孩子们产生了误会.
高中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 “技” 的学习, 或者叫做“法” 的学习, 最常见的提问是: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, 这段文字提现了什么. 然后学生们就调用自己的思想妄图和作者共情,揣摩作者怎么想的,为什么这么写. 然后去答题, 这样就越答越偏. 因为学生们根本没有用“技”. 那什么才叫“技”, 我举个栗子, 一个铁匠,想打造一把剑, 拿到手材料一看, 这个是生铁, 这个是苗钢, 这个是倭钢,这都是经验的积累, 然后根据不同的材料,炉火温度也不一样, 锻打的次数也不一样,这些都是技法, 这个时候铁匠没有感情的倾注,也不需要动用精神. 只需要根据经验来干活就好了. 这个是铁匠的身份决定的. 同样, 学生们对于试卷上的文字也不需要动用感情,这也是身份决定的,不要对高中的语文教育抱有幻想, 想通过高中语文教育来培养出作家, 这是不现实的.
那么,什么时候不是“技” 了呢? 铁匠打造了一千把剑, 已经小有所成了,现在想铸造一把绝世名剑,材料也准备齐全了, 铸剑七七四十九天, 但是不成,倾注无数心血, 忽然灵光闪现,说必须用黑狗血进行淬火, 名剑方能成. 这个时候就不单单是“技” 了, 这个时候是什么? 是“意”在里面了, 也就是这柄剑融入了铁匠的思想. 但是高中阶段,学生们仅仅是铁匠身份,完全到不了铸剑师的阶段, 让他们去理解中心思想,揣摩作者意图是很难的. 可是考试就这么考啊, 就考中心思想,就考思想感情啊? 嗯, 这个时候就要看学生的“技” 的掌握了, 完全用“技”来对这道题进行解答. 蓝色就是忧郁, 不要管作者家的窗帘是不是就是蓝色.古道西风就是秋天, 不要看别的.千万不要去质疑作者是不是那么想的, 就是训练和积累的结果, 换句话说就是公式套用.
那这是不是就是八股文或者知识学死了, 这样还能培养出人才么? 这个担心真的是多余的, 这是高中教育啊, 学生们就是打铁的过程, 就是磨练的过程, 将来真的想成为铸剑师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.
每个人处于的位置和角色不同, 对文字或者艺术的理解和解读都不一样. 我们看电影,就知道好看不好看就可以了, 但是电影学院的学生看电影, 恨不得逐帧分析这个表现了什么,那个镜头语言是什么. 语文考试有个词叫做“赏析”,如果我们不是学生, 就不需要对作品进行“析”, 一般人就是“赏” , 好看不好看就是纯主观感受, 但是学生们不一样, 必须要把重点放在“析” 上面, 而这个“析”就是“ 技” 的运用.
最后是一个博主推荐的方法, 做阅读,做完了跟答案对一下,错了,不要紧, 找个便签贴在这个题上, 放在旁边不管它, 考试, 错了, 一样,不要紧,也找个便签贴上. 啥时候做数学, 物理头昏脑胀了, 拿起语文卷, 找到便签,把答案挡住, 不用下笔写,就是想一下, 然后和答案对照一下, 如果对了, 便签一撕,结束了, 如果不对, 继续放着,啥时候想起来就再来一次, 如此往复, 很快就把“ 技” 培养出来了, 阅读自然分就上去了.